2011年12月27日星期二

我的回忆不是我的



路得记一章

拿俄米和路得 (第一幕)


路得记讲述两位女性,在古代父权社会如何互爱互怜,共同面对生命的重担,包括天然灾害、生活艰苦、缺乏保障、危险和死亡。这两位女子是年老的家婆,拿俄米和年轻的媳妇,路得。这故事可以分成四个场景,第一幕叙述在(路得记1章)。在士师秉政时期,犹大地面临饥荒,人们面对死亡的威胁。以利米勒带了太太,拿俄米和两个儿子,去到外邦的摩押地寻求生机。他们一家人,一个完整的家去到摩押地,享受那地里的肥美。虽然犹大地的天灾被解决了,接踵而来是人的死亡。首先,父亲以利米勒死了。一家人三口在那地总共住了十年,很不幸的两个儿子也死了,留下年老的拿俄米和两位媳妇。十年人事几番新,这三位女人,从『母亲』变成『非母亲』,从妻子变成寡妇;她们被剥夺了生命一切的身份地位和保障。从犹大出发(1节)到决定回归犹大地(7节),拿俄米打转了一圈,从完整到破落,从寻求生机到死亡结局。起初,她为了逃避饥荒而离开犹大,现在因为听闻犹大有粮食而决定回归。这时候拿俄米不准许两位媳妇随同自己回乡,吩咐他们各自留在本乡,而且回到娘家去,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求生机会。

希伯来文(一8)的交叉结构如此说:

A 去吧,你们还是各自回娘家吧!
B 愿耶和华恩待你们,
C 好像你们善待已死的人和我一样。
B’愿耶和华使你们找到归宿
A’各自住在你们丈夫的家里

从『人情』看见『上帝的眷顾』

上述经文指出,拿俄米祈求上帝恩待两位媳妇,给她们幸福的未来。拿俄米能够这么祈求上帝施恩典,不是因为她以前曾经得到上帝的眷顾。一路来她经历饥荒、迁离和死亡。拿俄米的祈求的唯一根据是,她一路来得到两位媳妇的恩待,以及对她们的感激。经文的中心点在C:『好象你们善待以死的人和我一样。』在拿俄米心中,这两位外邦媳妇的恩待和眷顾,就像上帝的恩慈与眷顾的模范。在经历患难时,看不见上帝的恩典介入,但是看到旁人对自己的信实和恩慈,因此可以想象一个上帝干预的未来,以及施行恩典的可能性。

今天我们看见一些基督徒,因为经历挫折、伤害、失败和不公义的对待,就埋怨上帝为何不插手,怀疑上帝的信实与真实存在,甚至就此放弃信仰。然而,在『拿俄米的痛楚经历』所笼罩下,我们不应当忽略有一些人在我们身边支持我们,以爱心和关怀与我们一同度过难关。就是因为这些见证人,我们不可以自暴自弃,对上帝失去信心。透过这些见证人,上帝激发我们想象和信念,保证我们,明天是有希望的,困难会得到扭转的!有人说得很好:『我在外工作必然遇见挫折、诬蔑和挨骂,但是回到家里知道还有两位女人;我的妈妈和太太,在支持我,认为我是行的,那就足够了,我可以重新振作起来!』

我们祈求上帝,行神迹介入,解决我们的问题。然而,上帝的答复可能就是差派一些人,到我们身边安慰和鼓励我们。
我们能够接受,这就是上帝的答复吗?我们能够接受安慰吗?或者我们坚持上帝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思,去应允我们的祷告?有些人抱怨说,会友和牧师都不尽责,做事不当,甚至伤害到我,叫我的信心冷淡退后。那不就转换教会了事吗?然而,进而发现全世界的基督徒都出了问题。最后大条道理选择在家里独自敬拜,或者在自己的心里敬拜,拒绝参与教会团契。为何这些人只是看见负面的见证而受影响,却从来不因为看见正面的见证,而大发热心起来?其实问题在于,人本身的自义和为自己的软弱寻找借口!拿俄米就不同,她在黑暗无望里,仍然看见两位媳妇曾经任劳任怨服事家人的需要。

还有一些人受到挫折累累,就从此怨天尤人,觉得天蹋下来,大呼,上帝死了,没望了!他们又投诉,为何其他人不和自己一样叫苦连天呢!
其实这些人正如小孩子的幼稚,把自己的痛苦无限放大。自己的小宇宙倒塌了,就以为是整个宇宙都灭亡,从此把自己关在悲愤、苦毒和哀伤里,走不出来。拿俄米就不同,她在痛苦里仍然看见两位媳妇的好,看见她们未来还有幸福可言。拿俄米还看见远方的犹大地,上帝正在眷顾那里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拿俄米很清楚,是自己的小宇宙倒塌了,但世界还在继续,上帝还在那里掌权,祝福许多人。

生命定向在于抉择的力量


俄耳巴起初声明不离开拿俄米,但是婆婆阐明客观环境的利害关系,一再吩咐媳妇离开后,她选择在行动上离开婆婆。她的选择是明智的,合乎环境的考量以及服从婆婆的吩咐。然而,她的离开,使到她从此在故事里消失。她得以在摩押地得生存,却在叙事里死亡。她听从婆婆的叮嘱,使她从此与婆婆分开。拿俄米和俄耳巴二人的考量,是顺从环境的力量,但是路得仅仅顺从抉择的力量。路得决定跟随婆婆。她的生命流向受制于内心呼唤的抉择力量,纵然这么做是违反客观环境的考量以及婆婆的命令。她选择异邦的危难,放下本国、娘家的保障和丰美。她放弃熟悉的环境,换来陌生和疏离。路得违反婆婆的吩咐,却使到她能够和婆婆一起共患难。

从文化和生机来看,路得选择了死亡,放下生命。她舍弃家庭、家国身份和本土信仰。在整个以色列历史,只有信心之父亚伯拉罕,能够比美路得的勇敢和委身。然而,
亚伯拉罕首先得到上帝呼召和应许(创十二1-5)。上帝的应许和介入,推动以及维持亚伯拉罕的信心。还有,亚伯拉罕是一个大男人,有妻子在身边,有财产掌握在手上。路得却是一无所有,一个女人,没有上帝的呼召和应许,没有人在身边保护她。她单独活着,做决定,没有支持小组在背后。路得的典范,凸显人必须活出道德勇气。我们的生命的定向,安身立命的立足点,乃是根据内心一鼓抉择的力量,而不应该受到环境的利害关系所左右。珥俄巴的离去也不算错,然而她的一生就此从神圣的叙事里消失,缺席于上帝救赎的蓝图。她屈服于环境的压迫,流失于芸芸人海当中。今天你是否遭受挫折,心灰意冷,开始想放弃? 愿你重拾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诚实面对自己。让你的一生,服从于抉择的力量,行走在上帝的旨意和计划里!

上帝那无形的手

拿俄米和路得,很快的到达犹大的伯利恒。当地妇女们立刻起了骚动,都来观看说,这不是拿俄米回来了吗? 拿俄米回答说:『不要叫我,拿俄米,叫我,马拉吧!』

A 因为权能者使我吃尽了苦头,
B 我满满的出去,耶和华却使我空空地回来
B’为什么还叫我,拿俄米呢?因耶和华折磨我
A’权能者加害于我。(一20-21)

拿俄米当时非常心酸,她只是看到上帝没有赐福于她,甚至剥夺她所有的生命财产和保障。在中间的(B-B’)段,我们看见『满满、甜蜜和空空、折磨』的强烈对照。然而,拿俄米的一生就好象她自己所论断的吗?叙述者适时介入收回话语权力,说了终结的评语:『拿俄米的媳妇,路得和拿俄米一同回来,而且当时正是开始收割大麦的时候。』(22节)路得的名字代表抉择下的忠诚和委身,她与拿俄米在一起。而且当时正遇上大麦收成的季节,预示一个美满幸福的光景即将展开。因此拿俄米不是孤单的,不是没有盼望的!

到此,叙事里各个人物间的对话,虽然出现耶和华和大能者的名,我们没看见上帝具体的介入祝福和应许,只有女人本身投入生命、在苦难里挣扎、与危险搏斗。然而,叙述者适时介入的评论,宣告了也见证了上帝那无形的手与她们同在,引领她们一同迈向美满幸福的未来;上帝成了缺席的在场。今天,你纵然没有看见上帝以神迹奇事介入,以及应许你必然成就大事,但你相信上帝那无形的手,在你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引领着你,眷顾着你吗?你是否像路得一样,以坚定的信心来跟从上帝,永不舍弃他;并且对信仰忠诚而做出正确的道德抉择,愿意把不可见的未来交托给上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