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5日星期二

在安静里等候

撒母耳记上十六1-13

撒母耳膏立大卫

我们活在一个以貌取人的社会,青蛙王子和灰姑娘只能够出现在童话故事里。然而,人看外表,上帝却是看内心。上帝往往提升那些在人间被唾弃的小子,叫他成为天国里的宠儿。扫罗是以色列的第一位君王,长得比众人高出一头,被拥立为王,乃是众望所归。可惜他屡次不顺服上帝的吩咐,最终被上帝厌弃。接着上帝膏立大卫作第二任王,从此大卫家世代为王,直到犹大被掳到巴比伦。以上经文叙述大卫在年少时,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的一幕。

没有野心的反得高升

撒母耳到了伯利恒,因害怕扫罗王知道,因此藉口献祭,其实是要膏立耶西其中的一位儿子作新王(23节)。这是一个热烘烘的选拔大会,耶西众子纵然不知道先知真正的来意,也不妨摩拳擦掌,一一展露身材容貌,究竟真命天子是谁呢?撒母耳首先看到大哥以利押,一心想就是这一位(6 节)。先知凭着一般人的眼光,也凭着他以前膏立扫罗的经验,认为应该不会错了!可是上帝说,不是这个,人是凭外表断定人,但是上帝是看内心的(7节)。七个儿子一一看完後,全部都不是上帝所拣选的。原来真命天子是最小儿子,大卫,他正在外头牧羊。打响了锣,但主角不在,这是一个场面尴尬的选拔大会!

如果用两个镜头同时拍摄;一面是选拔宴会,另一面是牧童细心地照顾羊群,那么我们一定会更投入当时的情景。这文学的反讽手法,究竟给了我们什么的提示?原来上帝属意重用的人,是不需要处处争出位,野心勃勃的。当哥哥们为着是否被选中,兴奋莫名又或者忐忑不安时,大卫正在很优闲地例行公事,一件看似低微的工作!很有趣的是,牧羊其实是预表理想中王者的质素。牧羊人爱护羊群,领导羊群,预示一位未来的王者,爱护和领导全国子民。最后撒母耳命令把大卫召回来,膏立了他,众人才可以进食,宣布大功告成!

今天我们无论在职场,社交圈子,或是教会服事,应该忠心的把自己岗位的事情做好,不必野心勃勃的誓要爬上高位。当我们默默耕耘时,人是会看见的,上帝是会看见的!时间到了,如果你是真命天子,你一定会被拥立为王,而处处争出位的人反而没有被选中!

你是否为着不被赏识而郁郁不得志,甚至想卸下事奉,或者采取不合作态度?你是否在争出位,和他人明争暗斗?交托给上帝吧!这是考验你对上帝忠心和信靠』的时候?

被排斥的落寞

我们可以尝试去体验大卫的心情:热闹非常的选拔大会就在家族里进行着,而自己却寂寞地牧羊。换做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那滋味一定很难受!这是一种被排斥後的落寞感。当然大卫最终被光荣的接回家,众目睽睽下赢取上帝给他的荣耀。之后在战场上, 大卫诛杀巨人之前,他第二次被哥哥喝令从战场退下,回去牧羊(十七28)。无独有偶,大卫接着也是在众目睽睽下,手刃巨人,赢得了全民的掌声。

如果你正在遭受别人的排斥,可能是因为你的才华威胁到别人,或是因为一些利益冲突,你可以忍受过去吗?王者是拥有坚忍,抵受得住落寞的人。总有一天,上帝会在你敌人面前,为你摆设筵席!或者你感到不舒服,因为外头正在歌舞升平,星光灿烂,而你却是没有份!可能你的竞争力不如人。这分落寞会转变成苦毒、妒嫉、或犬儒心态。

这时,我们应当学习安分守己的功课,以平常心去面对,这也是考验你信靠上帝的心。大卫被撒母耳膏立後,明天他还是要去牧羊。不过这次他可不寂寞了,因为有圣灵大大的感动他,与他同在(13节)。他看见狮子和熊来,把小羊抓去,他就追赶,击杀它们,把小羊从狮子和熊的嘴里救出来!在落寞,孤单的时刻,我们可以多往正面,积极的一面去想。求圣灵的力量膏抹我们,帮助我们走过这死阴的幽谷。

神的标准不是人的标准

上帝对撒母耳说,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上帝是看内心的。显然,撒母耳先知和众人一样,都错在以外表来衡量人。谁不称许驾名车,住大屋?谁不惊叹拥有金碧辉煌的大堂会,几千人的聚会?谁不动容于美貌与学问?感谢神,这些所谓人的标准,全不是上帝的标准。对于你,这是安慰或者是当头棒喝呢?你是否为着外表长得不如人而垂头丧气?你是否大花心思去去修饰外表仪容?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上帝还是选择我们,不是我们选择了上帝。每个人在上帝眼中都被视为至宝,我们各有独特的使命,并非藉外表、表现或成长来得到上帝的选择。上帝是看内心,你是否准备好自己的内心』给上帝使用?我们应当专注在栽培内在的信心,品德和内涵。这些都是讨上帝喜悦的素质。

可能一些人 感到自卑,觉得处处不如他人。然而,保罗说:『上帝就是选择那些软弱的,好叫强者蒙羞。要夸口的,只许以耶稣夸口。』(林前一26-31) 如果我们尽力,忠心的事奉上帝,对他的呼召坚持到底的话,就够了!不必担心自己的不足,也不必为达不到世人认可的标准而抬不起头,因为上帝不看外表,乃是看内心。人的标准是荣耀,光辉,但是上帝的标准是服从,谦卑和彼此相爱。

基督徒是否很久已经忘记了,只许以基督夸口?基督已经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得到了这些至宝,我们可以就此淡泊俗世的称许或者奚落!

过去不等于现在

撒母耳先知看错人,也是因为他以过去的经验来做判断。当年他膏立高头大马的扫罗,今天他被那经验所限制,没有学到失败的功课。原来过去不等于现在!经验是好的,它给我们机会学习到失败的教训。然而,许多人重复犯错,经验反而成为他们今日的绊脚石。

从消极一面来看,一些人可能一直活在过去,以过去经验为标准来衡量今天,因此天天感到不开心,得不到释放。或者以过去的光荣史』为傲,因此倚老卖老,作风僵化,固步自封。我们必须审察,是否惯性地夸耀以前怎么爱主,热心事奉,却忽略了今天的属灵状况?

从积极角度看,过去的失败,不等于今天不能够成功。我们应该突破心理障碍,重新作出尝试,上帝永远给人机会改写以前失败的历史。当然过去得到成功也不代表今天必然的成功,我们应该谨慎行事,不可掉以轻心。上帝是做新事的上帝,他不被经验所局限。你是否可以抛开经验的枷锁,以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全新的每一天?

2012年12月12日星期三

我要的幸福

使徒行传三1-10

彼得在美门』医好瘸腿的乞丐

敬虔的犹太人每天三次到圣殿里祷告。圣殿里每天进行两次的献祭,一次是在早上九点,一次是在下午三点。彼得和约翰在下午三点,上到圣殿祷告时,碰见这个瘫子在圣殿门口求乞。福音书记载耶稣曾经医治一个瘫子的神迹,指出耶稣行神迹是因着上帝的能力与他同在(路五17-26)。对比下,彼得和约翰在『美门』医治瘸子是因着圣灵降临後的能力。两处都说到瘫子被医治,然后他归荣耀给上帝,而周围的人就很稀奇,惊讶不已!保罗在路司得宣教时,也医好生来是瘸腿的人,而且也是定睛在病人身上(使十四811)。这么看来,路加的铺排是要显出耶稣在世上行神迹的权能和事工,现在借着以使徒为代表的教会群体,得以持续下去。不单如此,也在表明保罗和彼得等使徒,一样拥有相同的权柄和职分。然而,从瘸子本身得医治的经历作为视角,当中会带出什么提示呢?

实现你的潜能

瘸子是天生瘸腿的,直译在他母腹中便是这样。以此类推,他没经验过健康的胎儿,在母腹里伸张双腿。他也不能爬行,学走路,因为双脚没力。他只能看着别的小孩子游戏,看着青年男女欢喜跳舞,自己没有分参与。在古代,他极可能是被双亲遗弃的孩子。他的生命只有绝望,被排斥和乞怜,根本不能期待什么人生的突破。他必须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名叫『美门』(2节)。

美门』是从东面进入圣殿的一扇门。瘸子躺在那里,天天看着人们兴高采烈,扶老携幼经过这扇门,进入圣殿里祷告和献祭。『美门』里面,美好的事在发生,他却不能参与,因为残缺人士被禁止进入(利二十一16-21)。然而,耶稣说过,在弥赛亚的筵席中,这种人才是座上宾(路十四1321节)!对于这瘫子,『美门』一点都不美,反而是一种永远的讽刺和咒诅。

我们的生命中,是否也经历过这种沮丧和无奈?然而,今天上帝的救恩临到这瘸子。彼得向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有的给你,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行走(6节)!』彼得就拉住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骨突然强壮有力,他跳起来,站住,又行走。作者用了几个动词,很紧凑地形容瘸子经历人生突破性时刻。作者不厌其烦接着说,瘸子和门徒进入圣殿,连走带跳,赞美上帝(8节)!瘸子一路欢天喜地赞美上帝,进入圣殿敬拜上帝。他的身体得医治,同时能够进入敬拜,与上帝建立关系。从『被人抬起、放在那里』转变到『跳起来、站稳、走动、赞美神、进入圣殿敬拜神』,由被动到主动,整幅画面让我们看见,当上帝的能力临到瘸子时,那是一股他力,进入人的生命,好使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时人生就经历突破,生命那里被扭曲,亏损了,就得到医治,回复本能。更深一层意义是,被上帝触摸后的人生,能够完成生命本身应该实现的境界,散发生命本身应该散发的动力和光辉。瘸子从绝望和被动,到主动和欢喜快乐。这的确是一件美丽的事,和这扇『美门相得益彰!

原来上帝属意他每个儿女在世上活得精彩,活出美好,将本身拥有的才华和潜能,发挥至极尽,荣神益人!今天你在生命那一个层面有缺陷和障碍,得不到突破?今天你是否充分地发挥出你生命中的潜能?或者你正在混混噩噩,消极的度过短暂的一生?上帝要在『美门触摸你。

定睛在耶稣的身上

我们仔细看看上帝的医治,怎么临到这个瘸子,怎么渗透到瘸子的生命里。瘸子天天『被人抬来』,这动词是被动式,在时态上显出了此动作是和彼得上圣殿同时进行的。意思说,到了下午三时,这瘸子才被人抬到这里。可想而知,彼得也是经常,或是每天上圣殿祷告和献祭,但是多少日子,使徒和瘸子天天相遇,却是擦身而过。直到上帝定下的日子,救恩终于临到,彼得遇见这个瘸子,吩咐他:『你看着我们(4节)。』彼得要抓住瘸子的注意力,因为一件美好的事即将发生,美门』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门了!

那么瘸子怎么回应呢?瘸子就定睛,留神看住彼得。这刻,瘸子必须专注,不能东张西望,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确定那能力的泉源是来自何方,预备自己去领受耶稣的救恩。瘸子顺服使徒的吩咐,透过定睛,专注在使徒的举动上,以及听到使徒的宣告。瘸子的行动,『定睛看住彼得』,象征信心的行动,去迎接上帝的医治能力,贯彻到人的生命里头。

今天世上千奇百怪的事,天天在发生,见怪不怪。什么事都可以和我们擦身而过,叫人习以为常,不必执着,不必介怀。然而,基督徒相信,在眼花缭乱的世事当中,我们必须懂得定睛在上帝的身上。上帝拣选了我们,他已经定睛在我们的身上,然而,我们也必须作出回应,定睛在上帝身上,因为救恩,医治的能力乃是从上帝而来!我们可能很久没有定睛在上帝的身上,反而被世界许多欢娱和五光十色的幻象所迷惑。我们把眼目定睛在人生的本能需求,满足于在熙熙攘攘人潮中打滚,等候和求乞金和银。我们开始将上帝的面』致诸脑後,反而聚焦在自己的作为,依靠本身力量多过依靠上帝,仿佛离开了上帝,日子还是如常,直到一天……
今天上帝在你的生命里占有什么样的位置呢?在你的事业里,求学当中,人际关系,以及各个领域里,你是否还尊上帝为主呢?你是否遵行上帝的旨意,行事为人,遵从上帝的教导?让我们注目看耶稣,透过祷告、默想、敬拜和服事,再次回到上帝的同在,经历他的权能和恩典。
生命不在乎金和银』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有的给你,奉耶稣的名,叫你行走。』彼得这么说,不是真的身无分文,也不是说很吝啬,不愿意施舍分毫。原来『金银我都没有』只是一句修辞运用,意思是:上帝要给你的东西,是那些满足你真正需要,使你从根本上得到医治。瘸子如常地来到圣殿门口,如常地乞求少许金银。如果他如常地得到金银,他将继续如常地坐在那里求乞,人生得不到突破。然而,上帝知道瘸子真正的需要,上帝给他的,比起金银更珍贵。

上帝要医治他,让他经历人生突破。瘸子得到医治後,双脚有力,就跳起来,欢呼赞美上帝。他终于可以独力行走,不需要别人抬起,他可以自力更生了,这是一个新生。不但如此,他从此可以进入圣殿敬拜上帝,和上帝建立关系。这是金和银所不能成就的,只有耶稣的救恩能够成就。可曾想过,在圣洁的上帝面前世上全部的人其实都是瘸子,生命受到扭曲,拥有缺陷?

上帝向我们说:『不是给你金和银,把我所有的给你,叫你起来行走。』当上帝的救恩临到我们时,破裂,不正常的关系被医治;人能够站立起来,独力承担;生命趋向圆满和丰盛,生命的潜能被充分发挥,梦想和异象被实现。那时,『金和银』都不是问题,因我们有上帝赋予能力去『创造、驾驭』金和银,不是乞求金和银!

今天你正在什么的光景呢?你选择金银或是耶稣的救恩呢?原来基督信仰的核心,根本不是立足于求发达,求金银,反而是经历耶稣的救恩,好叫我们在人生任何缺乏或限制当中,得到突破,在属灵的层面得到提升,得以和上帝连接,成为上帝的儿女。从此我们活得更扎实,充满人生意义,目标和盼望。

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

都是眼睛惹的祸

撒母耳记下十一127

 大卫和拔示巴犯奸淫

大卫坐上了王位,大权在握,生活安定。圣经说,大卫的将领和军队正忙着在外打仗,冒生命危险攻掠敌人城池,他却在王宫里空闲着,无所事事。一天他睡到下午才起床,在王宫的平顶上散步,居高而下看见一个妇人沐浴,容貌甚美。大卫立刻也忙』起来,不过是忙着施展不法手段满足私欲。

大卫差人将妇人接来,她来了,大卫与她同房,那时她的月经才刚洁净,事后她就回家了(4节)。那妇人名叫拔示巴,她的丈夫是乌利亚,正在前方作仗。一个月后,她差人来告诉大卫,我怀孕了(5节)。她月事刚洁净后和大卫发生关系,孩子不可能是丈夫乌利亚的。然而,月事刚过应该是怀孕的安全期,怎么能够怀孕呢?大卫立刻命令乌利亚休假回宫,然后三番四次差遣他回家和妻子团聚,目的是想施展移花接木的奸计,以便拔示巴能够逃脱奸淫怀孕的罪名。大卫这么部署,难道是因为他感到内疚,不想进一步伤害乌利亚夫妻的婚姻?或者是大卫深爱拔示巴,计划保护她免于背负淫妇罪名?又或者是大卫根本不爱拔示巴,那只是一时激情犯错后设法补救了事?

经文非常简约,含有太多空白,给予读者许多想象,解读的空间,凸出希伯来圣经叙事的特色。乌利亚坚决不回家,守在王宫外面,是否他已经听到风声,故意不回家,对大卫采取无声的抗议?或者他是单纯的忠心守护主人?大卫最后使出杀手柬,写信给约押,吩咐他差派乌利亚到最危险的前锋,使他死在敌人的刀下。从怠惰到淫乱,从计划掩人耳目到借刀杀人,大卫这位曾经打败『巨人』哥利亚的英雄,在乌利亚面前顿时成了『侏儒』。这位一度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徒,从高峰堕落到如此深渊,这怎么会发生的呢?大卫还特别吩咐乌利亚亲手递交这封格杀令到约押那里,凸出大卫的阴险无耻,对照乌利亚的无辜和忠心耿耿。故事情节充满矛盾冲突和反讽,给予读者许多情感的冲击!

 避免堕入『金钱、权力、性』的网罗

大卫和拔示巴犯奸淫,是怎么开始的呢?

经文说:列王出征的时候,大卫却留在耶路撒冷。』(1节)通常这是春天时候,大卫的军队会开到敌人前方,夺取财物和城池。大卫本是骁勇善战,但是现在他不需要在战场上证明自己的能力。他独自留在京城,无所事事,睡到黄昏才起床(2节)!把这时的大卫和他冲锋陷阵的将领比较,画面很讽刺!读者立刻感受到,大卫松懈,怠惰下来,他失去了往常的英勇严明,预示不祥的事即将发生。

本章经文有一个字差派』出现了12次,贯穿整个叙事,值得我们去细爵固中意义。中文翻译成派遣、派人、差派』。首先看到『大卫派遣约押出战』(1节),接着『大卫派人去查问那妇人是谁?3节),于是『大卫差派使者将她接来』(4节),大卫派人到约押那里,说,你打发乌利亚到我那里来6节);『大卫就派人去把拔示巴接到宫里,娶她为妻。』(27节)……『差派』这动词屡屡出现,显露大卫当时大权在握,可以随意行使权柄去满足自己的私欲。他懒散了,而且被权力和成就腐败了。他自我膨胀,上帝在他里头却被压缩。

大卫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人曾经拥有如何辉煌的属灵经历和生命,他都有可能跌倒犯罪。当环境变迁,人不知不觉也变了。权力和怠惰,以及受到外界诱发的情欲和贪念,使到许多上帝的儿女陷入网罗。那怎么能够保持警醒自守呢?答案是:坚持精进,保持属灵操练,让自己时刻亲近上帝。这样我们的自我』减少,上帝在我们里头却增加。除此之外,最具体和有效的方法还是不让自己接触太大的权力和生活奢华。『金钱、权力和性』的毒勾是相互交织,生成的。如果大卫是无权无势,他就无能把握性』以取得即时的满足,也不能随心所欲,设计杀人。

今天一些人不存警惕心,全盘投身去追求成功,财富和权力。这其实和属灵操练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更令人担心的是,紧随着这种自满自足的心态,人变得不屑严肃的圣经神学思考,拒绝作出任何对自身的批判和反省。你是如何看待『金钱、权力和性』呢?你是毫无保留的去拥抱它们,或者你和它们保持适度的距离吗?你是否已经入世太深了?让我们尝试操练独处和安静,减少一些欲望,以敬拜,祷告,服事,顺服和团契来培养活泼,谦卑的灵命。

上帝一直在掌权

如果把大卫和拔示巴犯奸淫事件,放在东方宫廷文化的背景做出审视,人们可能会说,怎么大卫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呢?自古以来,中国的君王贪恋臣子的妻子,不需要透过那么多的禁忌,行使迂回的手段,更何况乌利亚是赫人,一位外邦人的兵士而已。原来东方的社会和政治伦理,是不存在一位高高在上的上帝。后果是,拥有绝对权力的君王可以任意而为,不会受到更高的立法和执法的单位所牵制。然而,在圣经的世界观里,上帝的尊荣可畏,统摄万民,包括君王,将相都是一律平等。而且这位最高主宰,着手介入人间不公义的事,惩罚和报应作恶的人。

故事结尾说,『大卫所行这事,上帝甚不喜悦』(27节)。这是非常强烈的价值和道德判断。好几处经文告诉读者,大卫不能够做到只手遮天。

经文记载两次『反差派』,对大卫的差派、自以为是』进行颠覆。首先,拔示巴差人去告诉大卫,我怀孕了(5节)。然后,约押差人去告诉大卫战争的事(18节)。显然拔示巴的怀孕,约押和一些使者知道大卫计谋,这些都不在大卫的操控之下。

最后事态终于来到急转直下,就是上帝直接,具体的介入,差遣』先知拿单去见大卫,目的是审判大卫的恶行(十二1)。 拔示巴一句话,我怀孕了,使大卫堕入恐慌之中。大卫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怎料到拔示巴在月事後的安全期,仍然能够怀孕!这是上帝无形的手,在背后掌权,叫大卫的罪行无所遁形。

其实大卫在整件事上留下不少线索,使人知道他的诡计。这过程牵涉许多仆人和将领,他们真的能够守口如瓶吗?那封信是证物,现在落在奸险的约押手中;拔示巴太快的被迎娶过门,也太快怀孕了。上帝在整个故事里仿佛保持缄默,然而他的手一直在控制大局,对大卫的恶行了若指掌。大卫以为自己的计谋周详,其实处处有破绽。 大卫设计陷害乌利亚,计谋之得逞,也不见得是压倒性的。

当大卫不得以把阴谋升级,命令乌利亚回家,洗洗脚(8节)。然而,乌利亚没有回家,他回答:『约柜,以色列人都住在棚里,我主人约押和臣仆都在野地里安营,我怎能回家和妻子同睡呢?』(11节)大卫听后,很可能心中一凉:难道乌利亚知道内情,因此拒绝回家?为何他提出,不要和妻子同睡,难道这是讥讽我和他的妻子同睡吗?

乌利亚可能在第一晚和守卫睡在宫门外的时候,就听到流言蜚语,说妻子背叛了自己,因此坚决不回家睡觉。他地位微小,不可能直接揭露大卫的丑恶,也不可能公开挑战大卫。他的气愤表露在以上的经文,带着隐晦的对比和讽刺的意味。他言下之意只承认约押是自己主,大卫不是他的主。他的口气,仿佛讽刺大卫的怠惰,不照顾上帝和以色列,只在后方享乐偷情。这么看来,乌利亚知道奸情后,对大卫的虚伪无耻展开反击,而不是戴了绿帽还懵懵懂懂的向欺负自己的君王忠心。

如果这样去分解,那为何乌利亚知道真相后,还亲手带那封信去交给约押,不拆开来看,也不逃之夭夭呢?他的行动可以这么被理解;他是知道自己必死,还是选择维护自己荣誉和自尊,拒绝躲避,坚决以一死来泄愤。乌利亚上升成为悲剧英雄,而大卫却成了卑鄙小人!

最后乌利亚终于在战场上牺牲了,大卫得到约押报信后,说了令人恶心的虚假话:『不要因这事愁烦,刀剑或吞灭这人,或吞灭那人,没有一定,你只管竭力攻城,将城倾覆。25节)。事实上大卫在操控那刀,叫乌利亚被杀。然而很讽刺的,往后上帝审判大卫说『刀剑必不离开你家』(十二10)大卫原来操控的是一把两刃的剑,杀了乌利亚,也在将来,杀了自己心爱的家人! 大卫一连串的部署,仿佛将自己变成上帝,决定自己的命运,也决定别人的命运。他自己无形的膨胀,接近疯狂地步。为何他不即时觉悟,向上帝认罪呢?这是没有答案的问题,需要我们亲自去证悟。

我们都是罪人,许多时候我们犯罪的过程都重复大卫那样一步步坠落,不能自拔。上帝今天在呼吁他的儿女,无论我们犯罪跌倒,到了那个地步,都应该即刻回头,认罪悔改。我们必须回转,没有任何罪恶能够逃脱上帝的眼目和审判。上帝插手,目的是为了挽回他的儿女。只要罪人肯回头仰望上帝,那通往拯救之路是宽敞的!

2012年10月15日星期一

孤独者与无能者的能力:一个作主门徒的感召

引言

十字架散发舍己、博爱和救赎的精神已经成为普世文化的瑰宝。然而,圣经是如何描绘耶稣受难的肖像呢?本文尝试从马可福音十五29—32诠释耶稣受难叙事,从中指出马可使用反讽手法刻画十字架上的耶稣,是一位孤独者与无能者,作为能力和盼望的载体,并且借此向原初读者发出跟随主的感召。

一、马可福音原初读者的处境

不少学者认为,马可福音成书于西元66—70年的罗马犹太战争之间,或者战争刚结束后。当时基督徒受到犹太人逼迫因为他们反对战争,同时罗马政府也在猜疑他们。马可福音的原初读者即是马可群体,他们一面传福音,一面受到攻击、排斥、出卖,鞭打和死亡(参可十三5—23)。马可透过撰写福音书,鼓励他的群体纵然受到逼迫,务必继续忠心传福音,宣扬神的国临在。马可还意图在读者群中达成一个另类价值观的共识,借此塑造一个新群体的身份认同。我们留意到叙述者的一句话:『读这经的人要会意。』(可十三14)耶稣是没有读者的,这『读这经的人』应该是指到西元70年代的马可群体。[1]

二、上下文脉络

上文21—27节讲到耶稣被钉死,应该是马可叙事的高潮,但是他很简洁地处理,没有煽情式地描绘十字架的酷刑、没有叙述耶稣被钉的步骤、耶稣的疼痛和心理状况。这种低调处理突显马可的焦点是在29—32节,呈现耶稣受到所有人误解、羞辱和弃绝,比被钉十字架肉身痛苦更为沉重!下文33—41节,马可叙述耶稣断气之时的情况,延续耶稣被弃绝的主题,以及显出耶稣的死极不寻常。

三、经文结构和主题思想

第一重羞辱
 
旁人
从那里经过的人 讥笑他,
   摇着头,说:
   “哼!你这拆毁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  
  29节)  
 
   救救你自己,
   从十字架上下来呀!”(30节)
第二重羞辱
 
耶稣的宿敌
 
众祭司长和文士 也这样 嘲笑他,
    彼此说:
       “他救了别人,
        不能救自己。(31节)
 
      以色列的王基督,
           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
              好让我们看见就信了呀!”
             32a     
第三重羞辱
同列为罪犯
那和他同钉的人 也 讥讽 他。(32b)

 

马可福音十五29—32属于耶稣被钉、受死和埋葬的一部分。四节经文的内容叙述耶稣在上午九点被钉在十字架之后(25—27节),直到正午十二点地黑暗(33节)之间,出现三批人羞辱耶稣。贯穿整段经文的主题思想,旨在强调耶稣受到所有人误解、羞辱和弃绝,因为他至死顺服上帝的旨意。

四、经文诠释

为了配合本文的论题,笔者在下文分别以孤独者的能力和无能者的能力,来为这段经文作出诠释。

1.孤独者的能力

从那里经过的人讥笑他(29a节)。『那里』指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各各他。各各他是亚兰语,意思是髑髅岗,可能是因为这地方形状似髑髅,也可能因为这里经常执行死刑。这地方位于朝向耶路撒冷城的大路旁,因为根据犹太人和罗马人的习俗,死刑必须在城外执行(利二十四23;民十五35—36;来十三12)。这地点也是方便经过的人看见十字架的酷刑,借此发挥阻吓作用。经过的人应该是犹太人(参太二十七25),包括上耶路撒冷过节和城内的居民。他们讥笑,可翻作亵渎,但这里用法是讥笑;未完成时态,即不停地说讥笑的话。[2]他们摇头并非表示叹息,而是轻蔑,正如诗篇二十二7所说:凡看见我的都嗤笑;他们撇嘴摇头』耶稣受难叙事,有多处呼应诗篇二十二篇。[3]两处经文互涉提供耶稣受难一个诠释架构,提醒马可读者耶稣的受难是应验旧约圣经,乃是神早已预定的。耶稣经历十字架的痛苦和羞辱,由于他是忠心顺服神,履行神的旨意,并且绝对信任上帝。

耶稣曾被指控亵渎上帝(参可二7,十四64),现在经过的人亵渎这位被认为曾经亵渎上帝的耶稣。马可语带双关采用『亵渎』这字,指出这些人对耶稣的工作和身份的误解和嘲笑,正是真正亵渎神的儿子!这是马可的反讽手法,意图使到原初读者对『受到别人讥笑』产生移情作用,因为当时马可群体受到别人的误会和讥笑,他们读到这里一定是感同身受。这种反讽手法也有效地宣示耶稣受难的神学意义,包括深化读者对耶稣尊贵身份——神的儿子的认同。[4]他们讥笑耶稣说:『你这拆毁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29b),呼应耶稣在议会前被审讯,有好些人作假见证说,我们听见他说:『我要拆毁这人手所造的殿,三日内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十四57—58)。耶稣曾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拆毁(可十三2),也多次预言自己会在死后三天复活,但上述两者都不符合人们指控耶稣说过的话。马可认为这是人们的假见证(参可十四59),因此可以推论说,这些『经过的人』和议会里的人一样地误解耶稣。
我们留意到,马可读者其实老早知道耶稣死了,三天后复活,并且成了上帝的新殿(基督信仰群体)的房角石(十二10—11)就是『三日内另造一座不是人手所造的』的意思。这么看来,马可再次使用反讽作为陈述神学真理的手法,同时意图挑战读者去认同这个新群体的身份,乃至不畏惧被逼迫之死。

众祭司长和文士固然会嘲笑耶稣(31a节),因为他们是耶稣的宿敌。『嘲笑ἐμπαίζω指到以行为或言语揶揄、戏弄、嘲讽他人。[5]然而,就连和耶稣同钉的两位罪犯也讥讽他(32b节)。根据马可的用词,这两位和耶稣同钉的人可以是一般的强盗(27节),但比较可能是国家的叛乱份子。[6]『讥讽ὀνειδίζω可翻作辱骂、责备;未完成时态,即不断地用说话辱骂耶稣。[7]他们和耶稣遭受同样酷刑,本应该对耶稣有所认同而不讥讽他。马可描述连同钉的人都讥讽耶稣,是要突显耶稣受到所有人的弃绝和羞辱,彻彻底底成了一位孤独的受逼迫的义人![8]

总而言之,耶稣受到误解和弃绝,乃至所有的关系都被割裂,死作一个惨受弃绝的孤独者。之前有犹大出卖他、门徒四散和否认他、公会里犹太人领袖诬蔑和陷害他、彼拉多离弃他、兵丁戏弄和虐打他;加上29—32节里三批人(代表所有人)对耶稣的弃绝,最后连父神和圣灵在耶稣断气时刻也离弃他。耶稣死后仍然是由一个陌生人来埋葬他(可十五43然而,耶稣这位孤独者也是一位大有能力者,因他正在承担苦难去成就神的旨意,叫神国新群体得以建立。马可刻画的耶稣肖像,在读者群体燃起盼望和信心,因为他们也如同耶稣一样受到逼迫和被弃绝。马可群体被激励追随基督的脚踪,在被弃绝和孤立当中仍然坚忍,因这被看为是顺服和成就神的管治。

2.无能者的能力

祭司长和文士嘲笑耶稣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31—32a)。『基督』在希伯来文即是受膏者——弥赛亚。对犹太人来说,『以色列的王』的称呼比起『犹太人的王(可十五29121826)』来的自然,因『犹太人的王』是外邦人使用的说法,暗讽叛乱份子。宗教领袖以这称号嘲笑耶稣,呼应在犹太议会中耶稣面对的第二个指控。耶稣在议会里遭到两个指控,即是毁坏圣殿和承认自己是基督,而马可透过这些人对耶稣的讥讽,也有意图提醒读者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原由。当时大祭司审问耶稣,你是不是基督,那当称颂者的儿子?耶稣说,我是;这就构成亵渎的罪(参可十四61—64。如今这却成了笑柄,以至他们挑战耶稣说:『现在从十字架上下来,好让我们看见就信了呀!』(32a)。从那里经过的人也对耶稣发出类似的挑战:『救救你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呀!』(30),呼应诗篇二十二8的义人被讥笑,上帝为何不搭救他。至于和耶稣同钉的人,以什么话来讥讽耶稣,马可没有交代,不过应该也是类似的内容。

以上三批羞辱耶稣的人,认为耶稣既然在职事里有能力救人(指到医治人、使人从死里复活、给人生命),那么他应该可以救自己,从十字架上下来。如今耶稣不能救自己,证明耶稣是无能的假基督。那么耶稣过往拯救别人,很可能就是骗人的伎俩,更遑论要救以色列。然而,马可读者早知道『看见』不是『相信』的基础。人可以看见,却仍然不相信(四12)!不但如此,马可读者也知道,耶稣原本有能力从十字架下来,甚至推翻罗马人的统治,但是他不愿意这么做。耶稣曾经多次预言自己必须受苦和被杀(八31;九1231;十3345),又宣称人必须舍弃自己的生命才能够拥有生命(八35)。耶稣最后一次宣告,更揭示他受苦的意义:『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十45)这么看来,耶稣是降卑,自限本身的能力,自愿留在十字架上,因他不是体会人的意思,乃是要完成上帝的心意(八33)。
上帝的心意是要耶稣透过受苦和被羞辱,彰显他真正身份是神的儿子,即是基督,以色列的王我们必须清楚一点,马可认为受苦、孤独和无能,本身没有价值,而价值是来自因着顺服上帝的旨意而受苦。

所以说,人们羞辱、挑战和杀害耶稣,以此证实耶稣是软弱无能的假基督。没料到这位无能的以色列的王基督,其实是真正大能者——基督!这里清楚看见,马可再次使用反讽手法来深化读者对受苦基督的认同,即认同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是上帝旨意所预定,乃是他作为君王的召命,是他实施管治的方式。耶稣决定以色列的命运,因她的成败得失被这位无能者——受苦的基督,头戴荆棘王冠的王所承担,这是神国降临被定义的模式马可读者不难警觉到自己与周遭世界的冲突终会发生,因为耶稣作为神的儿子要经历患难,又透过死和复活来证明神的能力,他们也是不能免于这一些的考验。马可群体在逼迫之下,有人已经放弃信仰或者是心灰意冷。马可鼓励他们,作主的门徒应该锲而不舍,并且是有盼望的,因为耶稣经过死亡和复活而成了荣耀的基督,神的大能也必定拯救主的跟随者。

另一方面,耶稣作一位无能者——降卑受苦的基督,正是示范一种完全不同于马可群体面对的政治和社会的生活伦理。耶稣曾经这么对门徒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主作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辖他们。但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要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十42—45)。马可意图塑造一个另类伦理,即是放弃本身的地位和权力,降卑成无能者——佣人(九35)或者奴仆(十44)那样去服事人,包括服事那些真正的无能者——小孩子(九36—37)。这是一种颠倒权力架构、反等级和杜绝压迫的伦理,而耶稣为此身体力行,自愿舍弃一切,直至最后剩余的衣服和生命,赤裸裸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十五24[9]

总而言之,耶稣拒绝从十字架下来,宁愿以无能者的姿态死在十字架上,正正借此体现为一位大能者——基督,神的儿子成就的拯救之道。马可使用反讽手法刻画受苦基督的肖像,有效地向马可群体发出感召,呼吁他们以坚毅的信心,起来改变世界,杜绝欺压,扩展神的管治。

结论、

马可老早向读者阐明耶稣服事的中心是受苦、死和复活(参八27—33),而在马可福音十五29—32出现羞辱耶稣的三组人,却是完全不明白,或者不接受这位受苦的基督。他们对耶稣的讥讽,凸显耶稣经历孤独和无能的苦状。然而,这恰恰是马可的反讽手法,刻画受苦的耶稣为真正的大能者基督,使到神的国度得以建立。马可透过反讽作为叙事修辞策略,有效地感召马可群体跟随耶稣的脚步,舍弃本身的权力从事谦卑的服事。纵然他们在跟随主的过程中经历孤独和无能的苦状,也要锲而不舍。耶稣被杀后复活,马可群体跟随耶稣时候纵然被黑暗笼罩,也有盼望,因为荣耀的时刻即将临到!

 



[1] David Rhoads, Reading Mark, Engaging the Gospel (Minneapolis: Fortress, 2004), 61—62; 戴歌德(Gerd Theissen):《福音书与初期教会政治:社会修辞学的研究进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2006),页13
[2] 『讥笑βλασφημέω可翻作亵渎;主动、直说、未完成时态。这个字在马可的用法不一定指到亵渎上
帝,可以泛指毁谤、羞辱和耻笑他人的语言参可二7;三2829;七22;十四64)。参BDAG,178.
[3]
分他的衣服
可十五24
诗篇二十二18
讥笑他;摇着头;救救你自己!
可十五29
诗篇二十二7—8
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可十五34
诗篇二十二1
 
诗篇二十二7—8全文是:『凡看见我的都嗤笑我;他们撇嘴摇头:他把自己交托给耶和华,让耶和华救他吧!耶和华既喜爱他,可以搭救他吧!  
[4]反讽(Irony)作者写作文学手法,意思是叙事里的人物发表某个陈述,意图表达一个意思,但这个陈述其实表达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刚好是和他本来的意思背反。读者可以发掘文本中的反讽元素,原因是读者知道的资讯超过叙事里人物所知道的。也因着这个缘故,叙述者成功地引导读者进入他的观点(相对于故事中无知的人物,读者和叙述者成了一伙的内部人insider,因为彼此拥有相同的资讯),借此有效地推动读者去认同故事的人物的观点,而不只是知道或相信故事中某些事情而已。 Wayne C. Booth, A Rhetoric of Iron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74), 28—29, 91—92.
[5] 『嘲笑ἐμπαίζω』;现在时态分词,主动、复数。(参可十34;十五20)指到以行为或言语揶揄、戏弄、嘲讽他人。参BDAG, 323.
[6]William L. Lane, The Gospel of Mark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74), 568.    
[7] 『讥讽ὀνειδίζω可翻作辱骂、责备:主动、直说、未完成时态,即不断地用说话辱骂耶稣(参可十六14)。参BDAG, 710.
[8]马可使用三组不同的人和三个不同的动词羞辱耶稣,表达『三』的完全数。这表示对耶稣的嘲笑和误解不是独立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各阶层的人当中,隐含所有人的意思。我们还留意到,马可在下文延续耶稣被孤立的主题,因耶稣在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34节),取自诗篇二十二1,凸显耶稣纵然至死都顺服上帝,父神也弃绝他。很明显,神从天上发出声音出现在耶稣受洗的时候(可一11),也出现在耶稣登山变的时候(可九7),但是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最需要父神支持的时候,父神却是保持缄默。难怪耶稣会大声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还有,耶稣死的那一刻,大喊一声,气就断了ἐκπνέω37节),呼应耶稣开始服事时,圣灵(气或灵在希腊文都是πνεῦμα)曾降在他的身上(可一10),现在圣灵在耶稣服事终结那一刻也离弃他。
[9]有关罪犯赤裸地被钉十字架和挂上示众,参J.B. Torrance, “Cross, Crucifixion,” in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edited by J.D. Douglas, Part 1 (Leicester: IVP, 1980), 342—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