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真金不怕红炉火



但以理书三章

金像与火窑

但以理书三章,作者不是做平铺直叙的历史记录,而是以文学手法讲故事。文本出现重复、意义不确定、双关语、视点转移、隐喻、文本互涉和反讽的文学技巧。当时是尼布甲尼撒王,在位统治辽阔的巴比伦帝国。王造了一个金像,高九十尺,宽九尺,立在巴比伦省的杜拉平原。王谕令『总督、总监、省长、参谋、财政大臣、法官、裁判官和各省所有的官员』都召来,为王所立的像行开光之礼。于是,『总督、总监、省长、参谋、财政大臣、法官、裁判官和省内所有其他的官员』都聚集了,站在王所立的像前(2-3节)。

那时传令官大声呼叫说:『各国、各族、说各种语言的人哪!有令传与你们,如果一听见角、笛、琵琶、弦琴、竖琴、风笛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当俯伏敬拜王所立的金像。凡不俯伏敬拜的,必立时扔进烈火的窑中。』因此,『各国、各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一听见角、笛、琵琶、弦琴、竖琴和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王所立的金像。』(4-7节)作者使用重复和琐碎的描述,想要读者感受场面有多辉煌,有多令人目不暇给。然而,最终是令读者产生反面的印象,听来像是无聊的把戏,全是虚张声势,没有真材实料。黄金经过火窑被打造成金像,而谁不俯伏金像前,就被惩罚扔进火窑。

宗教与政治的挂钩

这个超大型的金像呼应但以理书2章;但以理解释王曾经梦见的金头大像。但以理说这大像,特别是那个金头就是代表尼布甲尼撒王。最后这像被砸得粉碎,因为有一块石头打在像的半铁半泥的脚上。但以理已经预先警告王,但是他毫不为意。王现在立这个金像,目的是表扬自己的丰功伟绩。王要慑服自己的臣民,目的既带有宗教性,也带有政治性。王列出长长的名单,召人来到瞻仰和见证他立的金像。这名单列出的都是政治官员,并且重复被叙述,而被招的人,无一幸免都来了。这种叙述手法是凸显,王牢牢控制整个政治权力架构。叙述者还暗示说,听从王命是理所当然,而悖逆是无法想象的。那金像代表尼布甲尼撒的权力如同神明一般,绝对不可侵犯,如巴比塔一样上达诸天。

瞻仰和俯伏敬拜金像是代表效忠于王,因这像是王所立的(经文一再强调:2、3、5、7、12、14、18节)。王以武力打压人去服从,如果不听从就被扔进火窑被焚烧而死。传话官说:『各国、各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哪!……』表示一系列的官员们不单是政治人物,还代表地上不同国土和种族的背景。他们在巴比伦帝国的统治下,一同聚集在金像前,代表着一种政治上的结盟。这里看见宗教信仰和政治被挂钩。王的本意召集人来瞻仰他是『金像的头』,但是读者看见的是他的『缺乏安全感』——王需要利用跪拜金像来巩固本身的控制权。王知道单凭有效率的行政架构治国,有军队平息叛乱,还是不够。帝国需要能够启发人心的效忠焦点和共同目标,需要国民共同承担某种理想,需要一个宗教焦点!

当叙述者说:『各国、各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一听见角、笛、琵琶、弦琴、竖瑟和各样乐器的声音,就都俯伏敬拜王所立的金像。』(7节)王的命令受到绝对的遵从!那么王就可以从此安枕无忧?读者如果熟悉但以理一章和二章,就知道但以理的三个朋友被提升为官员。他们之前因为信仰原因拒绝吃王的食物,现在他们也在众官员当中,难道他们也跪拜这金像?

至死不渝抵抗『邪恶、偶像』

很快的,有几个迦勒底人来报告王说:『有几个犹太人,就是王所派管理巴比伦省事务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他们不理你,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8-12节)这是叙事策略,凸出王的角色,指到这不单是政治性和宗教性的背叛,也是针对个人的背叛。从信仰上不服从,引发政治上的不服从,并且过渡到对个人威信的不服从。这几个犹太人的名字,乃是新改的巴比伦的名字。他们投身社会,参与政治的最高层级。他们身处外邦帝国的政府核心,仍设法要忠于上帝,虽然他们是乐意服事尼布甲尼撒,并且尊他为王。王怎么回应呢?

王对此控诉有些保留,他亲自审问三个人,但是不等他们回答,就答应在音乐奏起时,重新给他们机会跪拜像(14-15节)。王对之前的事仿佛既往不咎,也不过问他们的信仰立场,只要他们现在服从王的命令就可以了。王重申自己拥有掌控生与死的权柄,不屑地问他们;『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的手呢?』明显看来,尼布甲尼撒王竖立巨大的金像,正是要神化自己的权力,公然向任何与其争一长短的神明发出挑战!三人的回应更快,没有等到音乐奏起,就立刻回答,使张力推到高峰:『王啊,我们所侍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火窑中救出来……既或不然,我们决不侍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16-18节)

三人简洁又坚决地表明不服从王,只服从他们的神,这显露非凡的信心。我们可能会想,这样有信心的人必会指望上帝一定拯救。然而他们的回答指出,上帝拯救与否并不在乎政治效忠或是敬拜偶像的决定,就算上帝不拯救,他们还是不会臣服于偶像和极权政治。他们的回答将王放置于人的地位,相对地肯定上帝神圣的属性。子民效忠的上帝胜过尼布甲尼撒金光闪闪的的巨像,因为人们是受威逼下才敬拜那像。加入王的那边是生存之道,但是子民自取灭亡也要效忠他们认为,那位一直来都是信实和公义的耶和华。听到三人真的不跪拜金像,等同抵抗上帝之外的一切偶像崇拜;王就变了『像』,大发怒气地下令三人被扔进火窑,又吩咐人将热度加高,比平常猛烈七倍(19节)。

故事到此仿佛到了终结,但是王的话『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暗示王对上帝的亵渎,因此也预示三人将必蒙救。王的那句话呼应,以色列传统中至高上帝也说过;『……并无人能从我手中救出来』(申三十二39)。亚述王西拿基立当年攻打耶路撒冷失败,也曾说过;『列国的神,有哪一个救他本国脱离亚述王的手呢?……这些国的神有谁曾救自己的过脱离我的手呢?难道耶和华能救耶路撒冷脱离我的手吗?』(王下十八33,35节)谁才真正掌握生杀的大权:尼布甲尼撒,还是耶和华?三人被捆绑起来,然后被扔进火窑焚烧的情景,可以对照以撒也是被捆绑,将被焚烧作为燔祭。正如以撒是祭物被献祭,这三人也被形容是毫无瑕疵(一4)。上帝曾经插手拯救以撒,但上帝这次会以什么方式施行拯救呢?

军中几个壮士终于将三个犹太人捆绑,扔进火窑。因着火力太猛,使到负责的壮士被火焰烧死!在最后一秒,奇迹没有出现,连火炉外的人都烧死,里面的人一定必死无疑!当读者感到好奇,想知道火窑内的情况,叙述者却把视点转移到王身上(24节)。读者必须从王的视点(perspective)和王的反应去了解在火窑内发生的事;王说:『扔进火窑的,不是三个人吗?……看哪,我见有四个人,并没有捆绑,在火中游行,也没有受伤,那第四个的相貌好像神子。』(24-25节)

读者从王的口中得到意外惊喜!原来拯救是在火炉内,而不是在火炉外出现。火焰和神的同在,经常同时出现。(出三13;21-22节;民十六35)有位像神子的在火焰里出现,而且他们不被烧着,好像焚烧中的荆棘!王立刻召他们出来,称他们做至高神的仆人(3:26)然后,他们立刻在故事里消失。读者接着听见叙述者说:『那些总督、总监、省长和王的谋臣,一同聚集看这三个人,见火无力伤他们的身体,头发没有烧焦,衣裳没有烧坏,并没有火烧的气味。』(三27)。

世界见证上帝的拯救,并且受到震撼

同一组人被召来跪拜那像,现在他们却见证三个犹太人神迹般的被拯救。他们被召集本来是表扬王的权威,最后却是见证那更高的神的权能。王的本意被推翻,犹太人获救以及金像被遗忘了。除了王的角色,故事里其他的角色被叙述者刻意地压抑。无论是三个犹太人,众官员、几个迦勒底人,军中壮丁和传话官,都被刻画成集体和一成不变的性格。虽然三个人仿佛英雄,但是读者看不见作者对于他们有任何的个别的性格刻画。所以说,这不是他们的英雄故事。这个故事只是讲述他们的决心如何影响周遭的世界,尤其是对付一个极权的王。

叙述者反而把重心放在王的身上。只有王看见火窑内的一幕;他获得新的看见,而他为这新的看见作见证。读者透过王的角色,知道上帝的能力彰显,拯救了三个人,但是上帝的角色是隐藏的。在现实生活里,许多时候我们也是无法亲眼看见神,需要透过和其他人的接触里认识神。王为他的看见作见证说;『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他差遣使者救护依靠他的仆人,他们不遵王命,舍去己身,在他们神以外不肯侍奉敬拜别神。』(28节)王刻意不提『……不服事我的神和不跪拜我立的那金像』。而且他没有继续询问犹太人的神的名,反而将神命名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他本身没有降服在上帝的权能下,反而出于政治议程利用上帝。他接着下令:『无论各国、各族,说各种语言的人,凡说话得罪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的神,必被凌迟,他的家也必成为废墟,因为没有别神能这样施行拯救。』(29节)这个谕令仿似王之前发出的有关跪拜金像的谕令,都是以政治强权威迫他人在宗教上的服从。

上帝与子民一同在火窑中经过这是一个童话式的故事,内容包含极权政治的放肆、信心坚定不移、英雄必得胜和上帝必拯救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是那么的简单俐落。以色列在主前六世纪被流放到巴比伦。当时期的先知记录显出:子民处于不明朗的政治氛围、信仰妥协、民族身份迷失和看不见上帝的帮助。这个故事作为当时子民安身立命的一个典范,提醒和指导人在不确定氛围中看到真理而作出正确的抉择。它给予人一个答案、生存意义和一副眼镜,叫人可以扎实地透视苦痛和流放的处境。火和火窑是一个隐喻,指向被掳的痛苦经历。出埃及被看作是从铁的火炉出来(申四20)。以赛亚用火来形容被流放的经历:『……你从火中行过,必不被焚烧,火焰也不着在你身上
。』(赛四十三2)这个炙热的火窑在试炼以色列对上帝的忠诚和上帝对子民的信实。现实历史最终印证故事所传达的真理,因为两者都通过了考验。以色列捱过了艰难,坚定地存活下去,并且对上帝忠诚。以色列在被掳前,乃是信仰不坚定——崇拜耶和华和巴力的混合信仰。

被掳回归后,子民痛定思痛进行宗教改革,以保守立场第一次编辑经典、诠释律法和重建民族身份。从此一个严格意义下的一神论犹太教出现,穿透新约时代而延伸到今天。上帝是那位掌控历史和信实的主宰,他容许子民经历苦难。然而,正如神子出现在火窑里,上帝与子民一同经历苦难,从旁保护他们。但以理3章的应许就是,我们如此抵抗邪恶或偶像,不惜一切拒绝事奉金像的时候,就会发现上帝与我们同在。叙述者的叙事策略提示我们,只有以色列认识和尊崇上帝是不足够的,上帝更加关注的是以色列以外的人,特别是那些政治掌权者的看法。透过以色列的苦难经历和坚定的信心,那位政治掌权者和那些『各国、各族和说各种语言的人……』,可以认识和承认耶和华在掌权,而世界就因此被震撼和转化。